一公院高原冻土团队是我国近万公里出疆入藏公路及西部边防通道的主要技术保障力量,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交通运输部重大科技专项等任务,研究成果2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次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团队先后获评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国务院国资委“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称号。
升维科技创新体系,构建高质量创新策源地
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联合行业顶级院士团队,全面梳理服务国家战略技术储备11项,开展优化重组可行性分析,将“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工程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升级重组为“极端环境绿色长寿道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2023年2月正式被国家科技部纳入道路工程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适应性调整体系架构。在全国重点实验室实行理事会领导、学术委员会咨询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充分赋予团队负责人在人才选用、科研经费、技术路线方面的自主权。建立健全科技研发长效投入机制。构建财政投入为引导、依托单位投入为主体、科创基金投入与其他资金来源适配互补的多元投入体系,加强对战略性、前瞻性、关键共性技术自主研发项目的基金支持。近年来,团队年均科研投入约1.5亿元,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科创基金投入每年超6000万元。
强化引领性科技攻关,提升高水平原始创新力
突出战略性价值性。高原冻土团队赓续“两路”精神,聚焦交通强国、美丽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高原战略通道安全保障与快速应急、高原生态敏感区路域环境保护与资源集约利用等领域作为团队项目立项重点。近三年共完成相关项目立项150余个,结项58个,切实保障极端环境下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支撑需要,支持青藏高速那拉段、共玉高速、花大高速等国家重点项目及“一带一路”沿线公路建设,为青藏公路、新藏公路、青康公路等4条国道干线4000余公里冻土工程病害整治及600余公里边防公路交通提供技术保障,累计创造勘察设计合同额数十亿元。突出基础性前沿性。始终将基础研究放在突出位置,在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极端恶劣的高寒高海拔地区,直面国内交通基础设施基础理论和技术“落后于人”“受制于人”的现状,开展长期性、战略性、基础共性、融合性等方面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破解青藏高原高海拔强冻融、滨海强风、强腐蚀等极端环境区域交通发展面临的基础技术问题,为实现极端环境下道路工程路基长期稳定、路面寿命30年以上的目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推动产业发展,瞄准进藏交通通道、机场场道建设技术难题,依托核心技术构建高性能建筑材料、生态环保与修复材料、工程防灾减灾产品为主题的高新产业集群,为产业链畅通循环、自主可控贡献创新引领力量。
完善科研人才结构,培育高层次科技战略力量
发挥卓越工程师作用。以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持续推进“院士工程”“大师工程”等高层次人才工程建设。实施柔性导培计划。高原冻土团队创新开展科研导师制,联合长沙理工大学和深圳大学的院士团队,依托“双站”采用“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双创人才”(创新人才、创业人才),研究人员跨团队参加创新项目,柔性引入科研人才十余人。高原冻土团队率先落实科研人员薪酬待遇不低于同职级经营生产人员的保障要求,单列用人指标、人员工资总额、职称晋升指标,构建各类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实现人尽其才、各展所长。动态优化人才结构和专业方向布局,建立按需设岗、动态调整的开放式人才管理模式,近三年来科研人员年均流动占比达到10%以上。团队目前拥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万人计划”人才、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5人,交通运输行业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新星、陕西省青年科技奖等省部级人才30余人。
一公院高原冻土团队是一支以国家勘察设计大师为带头人,以国家“万人计划”为创新骨干,以青年员工为后备梯队的科技研发队伍,面向未来,将进一步依托前沿创新技术深度支撑国家战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当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稳疆固边作出新的贡献。